去年7月,位于湖北恩施的唐崖土司城与湖南永顺老司城、贵州遵义海龙囤一起申遗成功,作为代表我国独特土司文化的目的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其中,遗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当属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从彼时就对土司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我,终于在今年6月唐崖土司城正式开园的日子里,探访了这座几乎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城池。
土司城开园,保护开发两不误中国元、明、清朝时期采用“以夷治夷”的理念,赋予少数民族首领官职,命其对当地百姓进行管理。而这一特殊官职的名称便是“土司”。中国土司文化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经土司制度所施行的地区多聚集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部,而在土司制度被废止之后,保存下来的遗址少之又少,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湖南永顺老司城和贵州遵义海龙囤则是少有的3处保存较好的遗址。唐崖土司城是如今遗址面积最大也是最完整的一处土司遗址,这里也是土司制度废止最晚的少数民族自治地。
唐崖土司始封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共历381年16代18位土司。而如今遗存下来的便是唐崖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遗存类型丰富,汇集了山地城市、家族墓地等多种社会生活载体,并依托周边的山形水势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被誉为“荆南雄镇”。
今年6月初,唐崖土司城正式对外开放,在保护与开发双管齐下的情况下,迎接如潮的游客。开园仪式当日,天落淅沥小雨,整座山都被滋润得绿意盎然。不只我们这一队山外来客,在现场等待唐崖土司城开园的人群中更多是当地的居民,老人牵着孩子,夫妻并肩而立,依山而建的一排吊脚楼上也人满为患,每一层都有极目远眺的人。之后与唐崖土司城的工作人员聊起来才知晓,这些居民都曾居住在唐崖土司城的遗址区域内,生活了多年都不曾具体了解遗址的意义所在,尔后为了对遗址进行科考研究和景区开发,这些居民都被“请”出了土司城,住进了位于清清溪流边的全新吊脚楼里。
经历过开园首日拥挤人潮的我们,翌日再次探访唐崖土司城,在阳光明媚的一天中将这遗址仔仔细细看了个遍。从如今山中居民所生活的吊脚楼乘车加步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土司城遗址,走在郁郁葱葱的田埂上,偶遇背着篓筐的当地妇女,小孩子赤脚在田中撒欢,俯瞰围绕山城的护城河,有人正在清澈见底的河中抓鱼,大概千百年前在土司制度下生活的山中居民也是这般悠闲自在吧!
从遗址回溯土司历史
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主体基本只剩下了地基部分,唯有一块题有“荆南雄镇”的牌坊伫立在遗址的正前方,牌坊旁的石狮子久经风雨拍打依旧栩栩如生。我们跟随工作人员,一行人沿着土司城的水道前进,工作人员时而驻足,告诉我们这边曾是土司城的府衙,而那边是关押犯人的牢房,一截断壁残垣、一块固定木柱所用的石基便能引申出一段久远的历史。其中坐落在河岸边的张王庙中,有两对石人石马,每一对石雕都是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单是从石人石马身上的精细花纹就能窥见土司制度盛行的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掌握着怎样凝聚匠心的雕工。
我们拾级而上,来到肃穆的覃氏家族墓地。关于唐崖覃氏的族属,一度有蒙古族之说,后经调查认定为土家族。覃姓为鄂西土家族传统大族,根据各支覃氏族谱记载,覃氏同宗同族。《中华覃氏志·湖北卷》卷三《湖北覃氏人物》,更对其始祖覃启处送的生平进行了详细介绍,称其实名“覃化毛”,为鄂湘主流覃氏公认始祖覃汝先的曾孙,治理唐崖期间因深得苗蛮之信任与诚服,被称为“启处送”,意为上天赐予的仁主。
从土司城遗址后面的小路走出,远远便望见两棵矗立在悬崖边的高大树木,其名为“夫妻杉”,已经相依生长千百年。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景区正计划利用遗址附近的另一处山地,重建一座土司城,尽量还原土司制度下的唐崖。这样一来,游客来到唐崖土司城,可先到遗址区了解历史,看一看保存下来的东西,再到模拟而成的新城中,更为生动地体验最为独特的土司文化。
黄金洞探寻山中奥秘
依山傍水的唐崖土司城在历史上便是“易守难攻”的代表,大自然赋予的地理优势让唐崖人安居乐业。而唐崖土司城所在的咸丰县,除了有土司城这一文化瑰宝外,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样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在参观完唐崖土司城后,我们驱车前往位于深山之中的另一大景区——黄金洞。黄金洞开发于上世纪80年代,是咸丰县最早开发的景区,如今在主打唐崖土司城的同时,黄金洞依旧是探访咸丰不得不去的目的地之一。
据了解,黄金洞形成于15亿年前,洞中生长着姿态各样的钟乳石、石笋和自然奇观。同时这个洞穴的入口处,还存有大量的炼硝遗迹,洞内有120多处熬制硝筋的硝坑。黄金洞共有7层,并没有全部开发完成,许多景观只能隔着深渊远远地望着,无法近距离欣赏。
这一次为我们做讲解的是一位身着苗族传统服装的漂亮姑娘。她带着我们穿梭在洞中,兴致来了时不时就唱上一小段山歌,洞中回音很是清晰,姑娘的歌声击打在漆黑的崖壁上无比嘹亮。
、“这洞中有许多暗河,现在季节还不到,等到了盛夏,就能在洞里玩漂流了。你们听见那些水声了吗?在古代的时候,这里的男孩子每个人都要在成年礼那天独自撑着竹筏,在洞里的暗河走上一遭,只有顺利从头走到尾才算是真正成年了。”她优哉游哉地给我们讲述着黄金洞与山中居民的故事,“你们看见那边崖壁上的痕迹了吗?据说战争时期,有人把金银财宝藏在黄金洞里,后来又有人来寻宝,寻了多少次也没有找到宝物。”
这曲曲折折、上上下下、需要一直走上一个半小时才能走出去的洞穴,我想就算是当初藏宝的人,也未必能顺利找出当年藏下的宝物在哪里了吧!
咸丰人,一半豪爽一半慵懒
无论是青山绿水所创造的自然环境,还是曾经的土司制度所赋予少数民族族群的自由,都塑造了咸丰人与众不同的性格。抛去山中居民大多有的质朴不谈,咸丰人骨子里流着一半豪爽一半慵懒的血液,他们享受山水带给自己的生活。
结束对黄金洞的探秘,我们一行人其中包括两位土生土长的咸丰人,沿着山路寻了一家农家旅店吃晚饭。旅店老板娘将桌子支起在院落中,环顾四周远处都是青山,近处则是农田,有农人正在田中劳作,小孩子则举着网兜跑来跑去在捕捉花色的蝴蝶。
傍晚太阳的余晖洒在农作物的叶子上,洒在木质饭桌上,也洒在我们身上,凉爽的轻风拂面,一瓶啤酒还没喝完,人就已经微醺。我们漫无边际地聊着天,同行的一位咸丰人回忆起他年轻时期的故事,给我们讲述着学生时代的他曾经是多么的优秀,他说当年他自己也曾有过一颗走南闯北的心,但后来因为不可抗因素,并没有继续念书,尔后一直生活在咸丰这座小城。抿一口啤酒,话语间并没有丝毫不甘,有的大概只是好奇,在悠闲生活之余幻想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老板娘端上一盆盆烹饪好的美食,所有菜肴的原材料都是自家种植养殖的,还有山中摘来的野菜。其中最令我垂涎的大概是土豆饭了。同行的另一位咸丰人告诉我说,土豆是咸丰的特产,咸丰的土豆长不大,都是掌心大小的小土豆,口感细腻、味道香甜,不只用来做菜,咸丰人还喜欢将土豆切成小块和白米饭煮在一起,最后连白米饭也充满了土豆的香气。而在我们享用美食的时候,这一家中的老爷爷就坐在房檐下的小板凳上喝茶,我们同他讲话他也不多回答,只是慈祥地笑笑应声。大概一辈子生活在山里的人才真正懂得闲适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吧!
来源:恩施州旅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