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中国扶贫网:鹤峰县太平镇“1+4>1万”产业扶贫模式探索
2017-04-24 09:41 云上恩施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关键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在脱贫攻坚路上,湖北省鹤峰县太平镇针对当地贫困家庭现状、贫困区域地理区位现状以及现有的产业现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力、群众主体”思路,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在产业扶贫上“绣花”,创新形成了“1+4>1万”的产业扶贫模式(1户贫困户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生产土豆、红薯、茶叶、箬叶、中蜂等4种以上传统农副产品,实现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的目标)。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路径,其模式既与其他产业扶贫有相同之处,又极具地方实际个性化扶贫特色。

“1+4>1万”模式出台背景

贫困地区地理区位。山大人稀、自然资源富足、海拔落差大、土地零散、区域极端气候突出。太平镇位于鹤峰县城西端,国土面积316.96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90个村民小组,5368户16381人。虽然该镇被定位为鹤峰县副中心城市,但现留存的5个重点贫困村(枞阳坡村、祝家台村、三岔口村、水田包村、芦坪村)地处偏远,山高坡陡,交通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海拔落差高达1400米。全镇拥有林地面积35万亩、耕地2.4万亩,虽然人均资源占有量较高,但贫困村耕地绝大多数坡度陡而且零散。贫困村、组因地表高差悬殊,切割深,立体气候尤为显著,低山温润,中高山温和,高山冷凉,春季平均90天,平均温度13.5℃,无霜期210天,平均降水量1955毫米,季节性极端天气频发。

贫困人口现状。太平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92户、5357人,占全镇总户数的33.38%、总人口的32.7%。截止2016年底,已脱贫1451户4303人,现系统留存贫困人口341户1054人,贫困发生率约6.4%。在现留存的贫困人口中,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因病致贫等家庭占比达70%以上,这部分人群受身体因素影响,思想比较保守、劳动能力减弱,在体力和精力上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其家庭生计主要靠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和留守在家人员自给自足的生产收入。

产业基础现状。太平镇山大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有茶叶、烟叶、畜牧、林业、箬叶等主导产业。但贫困村、组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土地零散、生产成本较高,主导产业的效益较低,导致部分青壮年抛荒外出务工,家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就近种植一些传统农作物,以便自给自足,如有富余的农副产品,就当垃圾扔了。祝家台村的贫困户曹智有4亩地,2015年以前全部耕种,满足人畜的需要后,还剩下很多就霉烂掉;2016年,曹智外出打工,留下妻子在家耕种2亩、抛荒2亩。与该村一样,水田包村、官屋村、坛子洞村等均位于山大人稀的偏远山区,很多家庭中,年轻子女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在家照管孩子,兼顾土地,因身体素质退化,加之精力有限,弃耕抛荒现象凸显。

由此可见,地域条件、土地零散、劳力状况等原因为产业扶贫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此种背景下,太平镇本着“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宗旨,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做足产业扶贫“绣花”功,探索出台“1+4>1万”的产业扶贫模式。

“1+4>1万”模式实施举措

政府主导建平台。“1+4>1万”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种养殖业基础上的创新,其核心是如何将贫困户现有的农副产品变成“商品”、走进市场。围绕这一核心,太平镇党委政府从引进企业入手,着力构建“企业(公司)+农村职业经纪人(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平台。为此,该镇组建产业扶贫办公室,统筹安排了9名工作人员具体从事平台创建及服务工作。引进鹤茶股份、青翠源、立野等公司与贫困村联姻,共建共扶共享;为提高村级服务能力和水平,太平镇遴选了10名青年后备干部肩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产业扶贫之重任,筑牢活力迸发的产业扶贫底盘;针对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直接与农户对接难度较大的问题,镇党委政府采取农户自愿申报,镇政府审核的方式培植“农村经纪明白人”,并要求每名经纪明白人最少带动10户贫困户发家致富,同时,加强村级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管理,将农村经济明白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全镇已培植“农村经济明白人”34人、覆盖全镇18个村,村级后备干部10人,农村专业合作社20个,他们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热心为贫困群众服务。

企业发力强保障。“1+4>1万”模式,企业发力是关键,只有企业精准发力,才能让贫困群众找到“靠山”,才能使他们放心、放手发展产业。鹤茶股份、青翠源、立野等公司承担“1+4>1万”产业扶贫的重任之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最大限度投入帮扶人力和财力、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让利于贫困群众”,实施“订单帮带”,保底不限售,让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鹤茶股份有限公司立足自身优势,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茶叶、土豆、中蜂等土特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扶持和服务,并运用“互联网+”,使贫困户的农副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获得最大附加值。今年以来,该公司通过集中讲座、入户指导等方式开展培训10余次,与500户贫困户签订了茶叶、中蜂、土豆等农产品产销合作协议。青翠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牵头做优做强茶叶产业,与21家茶叶加工厂签订抱团发展生态绿色茶叶协议,发展生态绿色茶叶基地8700亩、银杏幼叶基地3000亩,完成茶叶造园385亩。立野、土苗香铺等公司与农户签订生猪养殖收购合同,按照约定生猪养殖标准和收购价格进行保底价收购。农民种什么、生产什么,企业就销售什么,通过企业强有力的保障,使得该镇贫困地区传统产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群众主体“摘穷帽”。“1+4>1万”模式,主体在群众,受益也在群众。该模式因为接地气、合实情,广大贫困群众乐于接受,让他们对脱贫充满信心、底气十足。太平镇祝家台村76岁的老人张卜生今年从鹤茶股份有限公司买了1000公斤土豆良种,在屋前屋后发展了5亩,另外养有8桶中蜂,喂养2头猪。张卜生表示,如果要他发展其他产业,没有底气,原因是自己缺技术,加之体力有限。然而种土豆、养蜂之类的,积累多年经验,年年都在发展,现在能变成现钱,他就多发展一点,把以前弃耕的荒地全种上。太平镇水田包村杨家玉是2014年的脱贫对象,由于丈夫常年受病,儿子外出务工。为了不让她家返贫,在帮扶工作组的扶助下,开办了农家乐。2016年下半年,又致力于土特产发展,借助于电商平台,销售野菜粑粑、土蜂蜜、红薯粉、土鸡蛋、辣椒等20余种农产品。截至目前,整村农产品销售额已高达20余万元。杨家玉成为当地的“经纪明白人”。

此外,该镇还依托“邮乐购”“土家购”建立了村级电商网点。把老百姓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或农村职业经纪人收集起来,进入电商网点,再由电商企业进行包装、销售。同时,电商网店还配套实施了“线上线下”服务,帮助老百姓销售农产品,还配送百姓生产生活日用品,真正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1+4>1万”模式经验与启示

产业扶贫要因“地域”制宜,必须围绕当地产业基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把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必须因地制宜,以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并且还有“可持续性”作为出发点,走出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产业发展路。“1+4>1万”模式,正是立足于当地祖祖辈辈从事的本土产业,是适宜山区的产业,只是将这种本来就具有一定价值的产业挖掘出来、利用起来,使之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产业扶贫要因“人力”制宜,必须依托劳动力状况。随着扶贫的深入推进,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基本脱贫,剩下的贫困对象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硬”在年龄普遍偏大、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不强,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1+4>1万”模式,机动性、选择性较大,贫困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劳动能力自行选择产业,因户精准施策。年富力强的,可选“高强度、高效益”的“阳光产业”;老弱病残的,可选“低强度、稳收入”的“懒人产业”。能养蜂的养蜂,能种土豆的种土豆,会篾活的做篾器,会种植药材的就种药材,擅长什么就干什么,最大限度挖人力智慧。

产业项目要因“资源”制宜,必须依托当地资源条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实中,贫困区域有很多资源没有被重视和开发,有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有的耕地面积小但林地面积大,可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经济等。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产业扶贫的根本所在。太平镇“1+4>1万”模式,就是把“资源”利用作为产业扶贫的根本,贫困群众有哪些资源,就引入企业经营哪些产品,提供哪些服务,切实做到了资源与贫困户与企业与市场的对接,使本地资源变成老百姓的收入。

产业扶贫要因“市场”制宜,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资源依托于产业,才能得以利用;产业依托于企业,才能得到发展;企业有了资源和产业的支撑,才能壮大;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产业扶贫必须要遵行市场发展规律,靠市场主体来经营、来带动,也只有市场主体才会专业研判市场趋势、瞄准市场发展方向、找准市场营销门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太平镇“1+4>1万”模式,引入的市场主体都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产业是“绿色、有机、富硒”本土特色产品,与当前市场消费者追求的“健康、绿色、生态”需求刚好同步,能够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贫困群众“有收入、可持续”。

原标题:太平镇“1+4>1万”产业扶贫模式探索

来源:中国扶贫网 作者 汪正玺 彭华

(责任编辑 文梦)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