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老318国道上绿茵如洗,潮湿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州财政局机关二、三、四支部共65人以“发展生产脱贫,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深入到利川市毛坝镇开展支部活动,感受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体验“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富民强州”等战略为农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清水村猫湾茶园
我们乘坐的车翻过了白果乡崎岖险峻的三岳溪,进入利川界,在一大片茶园下面停了下来,映入眼帘的茶园错落有致,像一片绿色的织锦斜挂在双山寺的后山上。相传,这里曾常有豺狼虎豹出没,故将茶园命名为“猫湾茶园”。高高的青山与翠绿的茶园在群雾缭绕中相互辉映,无边无际的茶山,翠绿的茶园,掩映在奇石、苍松、翠竹之中,很有立体感。露珠反射着太阳的光芒犹如结在茶尖上的珍珠,熠熠生辉。茶园中矗立着一块高大的标志牌,牌上斗大的一行字载明:2013年这儿已被湖北省出入口检验检疫局批准为出口茶种植基地。据利川金利茶业公司介绍,猫湾茶园2016年10月荣获“2016全国最美三十座茶园”称号,茶园面积15000亩,连片茶园1530亩,是全国罕见的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观光茶园。茶农贾德斌说:“去年这个茶园带来的综合收益超过7000万元,破历史记录,我们茶农真切地享受到了茶叶产业带来的好处——绿色、养生、收益、富裕。绿水青山真的成了名符其实的金山银山。”
楠木村奇景农场
汽车沿着车罗河盘旋而下,行至仰天岩,坡陡弯急,来接应的副镇长吴兴福说:“这是楠木村环村公路最险的一段,修路也最苦,好不容易才搞通。以前这个村很穷,不是资源不好,也不是茶农不勤快,就是交通出行不便,茶农不能及时卖掉的茶叶子就废了,现在路通了,商人直接开车到农户家里边来收,赶上季节的茶叶很值钱。”
上了仰天岩这个卡门,红色、白色的山茶花像迎宾的队伍分列道路两旁,樱花、桂花套种其间,翠竹、绿树顺山势挺立,茶园随山势环绕,郁郁葱葱,和谐别致,真一幅壮丽国画。
这幅画的名字是奇景农场,作者叫田云奇,湖北省劳模,恩施州人大代表。我们在村委会见到了他,五十开外,身穿蓝色上衣,面带微笑,精干清瘦,透着古铜色皮肤特有的健康。别看这位汉子貌不惊人,在外面却很有民气。
我问旁边一位老人,田云奇书记这人怎样?他说,先讲下他修路的故事吧!楠木村远离城镇,三面紧邻悬崖峭壁,绝壁有将近100米高,且为上下山的必经之道。过去,村里几次动工修路,因为工程艰险,轰了几炮,没有炸出什么效果,最终打了退堂鼓。村民没有信心,田书记的干劲就出来了:我先垫钱把路修通让大家看看。秋收过后,他请来了施工队,首先打仰天岩,需要从山背后爬到悬崖上,冒着生命危险,放几十米的保险绳下来,由人在半岩上抱着风钻机打炮眼。经过整整一个冬的施工,才终于凿开上万方的巨石,在绝壁中凿通了600米公路,投入已达17万元。田书记的行动激励了村民,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投劳踊跃参加修路,几个春冬不下马、工地不停班,最终修成简易公里34.5公里,总投资150多万元,投劳1万多个,现在全村12个组都实现了组组通公路,350余户农户还能把车开到家门口。
田书记是一个说话算话的人。
老人指着屋前屋后的山包包说:“以前这里是麻风村,里面的人不能出去,外面的人不敢进来,后来国家攻克了这个疾病,病人治愈后全走了,留下了残垣断壁,连狗叫声都没有,全是荒山荒地,胆子大的人偶尔进去逛逛,2000年,田云奇夫妇带着在外拼搏了10年的积蓄回到家乡,承包了这一大片3200多亩地。那一年,他带着百余号村民开荒栽树,在林间套种板蓝根。本想给村民致富找一条路,不料行情突变,板蓝根从每公斤5元猛跌至0.8元,田云奇积蓄花光,不得不贷款付村民工资。
田书记是一个讲信义的人。
后来,田云奇调整思路,将茶业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同妻子陈全章建立本地良种茶母本园,发展茶叶50亩、罗汉松400亩,同时还栽种了山茶、珙桐等珍稀树种。用良种茶母本园里的枝条建苗圃,把茶苗免费发给村民种植。农闲时,田云奇夫妇仍然进城打工,用挣来的钱补贴林场开销,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仅仅3年时间,全村新增茶叶850亩,人均增收万元以上。农村老人多,田云奇给他们就近提供务工机会:在茶园、苗圃里除草、追肥、采摘、修剪。常年用工达20多人,他每年付出工资13万多元。
田书记是一个有眼光的人。
说起“桂花和茶套种,吸收了桂花清香的茶叶特别好卖”,田云奇告诉记者,这招是他去云南勘察学到的,同时还划块种植红豆杉、广玉兰、桂花、紫薇、银杏、珙桐等景观树4万余株。看着满目青翠,他描绘将来美景:“这些景观树会越来越值钱!”
田书记还是一个有创意的人。
田书记领着我们走进“冷后浑”良种茶母本园,边参观边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今年行情特别好,一尖的鲜叶300元一斤、一尖一叶的160元、一尖二叶的80元左右,这样算起来亩产值将达到10000元以上,前两年我还觉得扶贫脱贫压力很大,现今有了产业支撑,可以说有底气,也有把握了。
村民周涣芝有一句口头禅:“村里有了田云奇,穷帽子真的甩丢了。”
我们60多人陶醉地听着,挎着竹篓,一粒一粒地采,感受着采茶的快乐……小憩间隙,在村办公楼前,我们饮上了全国闻名的“利川红”功夫茶,色泽亮丽,沉香甘润,回味甘醇;黄金叶做的绿茶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入口久久不能忘怀。
兰田村美丽新农村
从奇景农场出来,沿三湾峡谷前行,过了永利桥左转直行约两公里,穿过大牌坊正式进入“中国利川红茶第一村”——兰田村。茶园在群山间起起伏伏,汽车行进在茶园中的水泥路上,时疾时徐,从茶园穿出又钻进竹林,缓缓地停在飞强公司基地旁边的院坝上,四周薄雾笼罩,炊烟袅袅,一派世外田园景象,茶园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
这时是中午12点半,喉咙里的馋虫在调皮了。空气里飘着茶香,怎么还夹杂有腊肉的香味?大家沿着茶园边的小路迎着肉香的方向步行,“清口水”直往喉咙里咽。转过一个弯,就是“木莲居”了,只见院子里排列着十来张圆桌,齐刷刷地,引来阵阵惊呼,每张圆桌上放置三个小锅,锅里盛的汤翻腾不已,腊肉的香味原来是从这里发出的。主人非常好客地招呼大家,致富带头人刘胜祥忙着给朋友们冲茶。同志们有秩序地围坐成席,筷子、勺子全用上。有人说,腊肉炖薯藤,第一回吃,真香;有一盘菜,叫鸡蛋炒刺老包,太好吃了;有人说,才出土的嫩竹笋和酸菜,味道真是绝了;还有那豆腐脑、胡葱、油茶汤……
吃完饭,我特意问老刘怎么起名叫“木莲居”。他说:“我家屋旁几十米远有一棵小叶木莲,据说有600年的树龄了,是国家保护树种,很珍贵的,我们发展民宿旅游,也沾了这棵树的光。”。
50岁的刘胜祥热情爽朗,曾任过3年村主任、12年村党支部书记,去年让贤给年轻人。刘胜祥拿出茶具,熟练地为我们冲泡他的黄金叶,看起来汤质透亮,品起来清香隽永。
刘胜祥十分爱茶。他家种了10多亩茶叶,每年收入6万多元,此外,他还在飞强茶叶公司负责基地建设和管理,每年也有4万左右的工资收入。刘胜祥对毛坝镇当下茶叶产业的发展态势赞口不绝:“毛坝镇的茶叶产业,实现了从追求产量到追求质量再到打造品牌的转型升级,也实现了从低农残到绿色生态有机的不断进步。”
刘胜祥告诉我,“木莲居”开业一年利润六万多,这样算下来,他每年的毛收入超过了20万元。因为“木莲居”,他的儿子、儿媳也不外出打工了,都留在家里一心一意发展民宿。“木莲居”设有7个标准间,每天可接待住客14人,还专门改造了厨房、餐厅,每天可接待五六十人体验特色农家饭。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环境治理渐显成效,民居改造颇有特色,去年下半年全镇便兴起了民宿旅游。
春风和煦,阳光柔美。从茶园步道拾级而下,一眼望去,家家户户的吊脚楼和成片的茶园遥相辉映,涓涓溪流清澈见底,河边的垂柳十分迷人。穿过柳枝的缝隙只见铺天盖地的绿浪向我们袭来,又快速地离去,民宿美丽乡村画卷时卷时舒。民宿户门口贴的对联、门外晒的竹笋、茶园里摘茶的茶农、大厅中古老的茶桌茶具、茶企里提供的免费手工制茶平台、民宿经营者与游客气定神闲的畅聊、还有家家户户的油茶汤……民宿的寂静和闲适正向来客展示着不同寻常的魅力。
维德居的阁楼古色古香,内部装修简约现代,没有太多的修饰,木板和清漆散发着清香的气味,文艺气息与乡村风味扑鼻而来。采光明亮独立的卫生间里有窗户、热水器、淋浴和浴缸,给游客方便舒适的感受。打开窗户,绿油油的茶园映入眼帘,晚上,望着满天的繁星入眠,清晨,在唐崖河的溪水声和小叶巴东木莲虫鸣鸟叫声中醒来。
在繁忙的都市,这难道不正是你不懈追求的东西吗?在美丽的田园里,可以感受土地的厚重;在乡民善意的笑声中,尽情融入这片温暖之中。如今的茶乡,正以开放热情的姿态,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传统村落、文明新村,让乡村与城市叠生,让古老与现代对话。我们在兰田村的民宿旅游点维德之基、悦山堂、大秧田有幸感受了一回,庐舍清幽,试想:与朋友相对而坐,煮一壶暖胃的红茶,上着WIFI听着歌,扯一缕微风,啜一口清茶,携一壶老酒,在大门外溪边垂钓白云苍狗。
村支书兼村卫生室主任肖廷茂说,兰田村从发展茶叶到茶旅融合发展,是助推经济多头发展的一个飞跃,2016年荣获全省“美丽乡村”称号,兰田村正在成为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农村淘宝兰田店已正式上线开业,大家可以在阿里巴巴上购买毛坝名茶,正所谓“村村上淘宝,生活真美好”。
飞强公司产业扶贫新模式
在村里的大礼堂,党员干部静静倾听茶叶龙头企业飞强公司扶贫办邱主任给我们介绍产业基地建设的作法和经验。他说,毛坝镇茶园规模达到12万亩,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51家,2016年实现茶叶总产值9.7亿元,充分发挥了企业在精准扶贫主战场的重要作用。全镇茶叶产业实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村+农户”共建共管体系,每个村都纳入专业合作社,所有茶园都划入基地,每个基地都有规模以上企业参与生产技术管理。
对利川飞强茶业有限公司而言,近几年来探索推行的“12854”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1个龙头企业(依托1个名牌产品,发展1个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建立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8个村精准扶贫工作,帮扶贫困户脱贫销号500户,具体落实4项帮扶措施:帮助建设高收益有机茶园,公司优先安排畅销品种发展计划,并实行保护收购价;免费提供太阳能杀虫灯、有机肥等农资;对少数缺劳力的特困户,公司组织劳力采茶;优先安排就业,对自愿且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子女,公司免费进行茶艺师培训,然后安排到公司就业。
浅谈几点启示
(一)毛坝十任书记三十年专注一件事——种茶
镇党委书记曾维权说,首先要感谢党的农村政策保持稳定,十多个中央一号文件聚集三农。在这种大背景下毛坝镇几十年如一日发展茶业产业,因地制宜,深得人心,党委政府发展经济有定力,不折腾,决策符合客观实际。
(二)苦熬不如苦干
发展茶园有多难?观念、交通、能源、管理、标准、农残、收购、加工、销售……都是问题。可再多的问题到了田云奇那里,都抵不住一个字——干。“自己不会富,当不好村干部。”这是实干兴邦的劳动模范、群众致富带头人的肺腑之言。基层组织有战斗力,不说空话假话,是群众之福。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毛坝镇兰田村发展茶叶产业,推动茶旅整合、丰富民俗特色的成功实践,让人们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人们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同时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老百姓认可的发展 “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本质其实是保护了生产力。
(四)绿色基地是联接企业创富和农民增收的纽带
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村+农户”共建共管体系的初衷是稳定茶叶品质,创造更多目标利润,其直接结果是茶农增收,藏富于民,绿色基地一端撑起了企业创富的杠杆,另一端又联起了农民增收的纽带,实现了企业、茶农双赢的局面。建设绿色基地既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底盘,又强化了政府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实落地。
出席领导合影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天的支部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来我州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正深入人心,我州“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富民强州”等战略为全州农村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正如毛坝镇委书记曾维权所说,这首先得益于党的农村政策深得人心,也得益于群众的创造。农民小康了,我们才会真正实现小康。
通过学习田云奇、刘胜祥等人的先进事迹,给我们支部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他们敢拼、敢干、敢闯的“带头人”精神令人钦佩。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执着与坚守,看到了基层干部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担当,看到了农民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看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生产力的巨大解放。我们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州情、县情、乡情、村情,将学习成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转化为内生动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履职尽责,为经济发展找办法,为社会进步做贡献,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定力,增强如期脱贫信心。
第二支部集体合影
第三支部集体合影
第四支部集体合影
【来源:恩施州财政局 通讯员:吴贤勇】
(责任编辑:龙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