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到2017年,30年,山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利川毛坝区变为毛坝乡,又变成了毛坝镇,党委书记来了又走了,农民的破瓦屋变成小洋房,摆脱贫穷奔向小康。30年间,这里什么都在变,唯有一件事没变:种茶。
一
30年前,毛坝一些地方有种“职业”叫偷。兰田村一户村民家有6个小孩共8口人,饿得实在没办法,出去偷树卖被抓住,被罚跪在乡政府门口的高板凳上。乡亲们至今回忆起那情景,脸上都忍不住泛起悲戚之情:在饿死与偷盗之间,你选什么?
五一村七组余德远老人回忆,当年全组的男性壮劳力有幸挺过那个年代,熬到富裕后的只有7人。当时,三四十岁的汉子因为劳累、饥饿加疾病,全都佝偻着身子,像六七十岁的老人,去世的人中年龄最大的49岁。毛坝每年需要国家调拨300吨左右返销粮,才能勉强熬过饥荒。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84年,黄仕永调任毛坝区委书记。农民的凄苦,黄仕永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下定决心,要给农民找一条活路。毛坝空气湿度大,常年浓雾弥漫,传统种植的水稻易受稻瘟病侵害,产量很低。农民这样形容当年的粮食生产:种一胶靴,收一皮鞋。这也是毛坝人常年饿肚子的根本原因。而毛坝的气候、土壤适宜茶叶种植。黄仕永和区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毛坝大力发展速生密植茶,找出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1987年春节过后一上班,黄仕永组织9辆大卡车,带领区、乡、村干部及种茶能手来到鹤峰县走马镇,参观这里的速生密植茶园,壮观的茶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震撼了所有人。当年3月,黄仕永再次带领大家到贵州和四川学习茶叶发展经验。途中,黄仕永特意带领大家来到重庆渣滓洞,对大家进行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全区茶叶发展动员大会上,黄仕永慷慨激昂地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带领人民向敌人开战;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带领群众向贫穷开战!”
一场空前的造园运动拉开序幕。抽槽换土,积压青肥,调拨茶种,分发化肥,黄仕永和区、乡、村干部无不亲力亲为,现场督办。有两次,黄仕永下完乡,半夜回到区公所,许多干部都已睡下,他硬是把大家叫醒召集起来,就当天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办法。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和大家分赴各自负责的片区。
有多辛苦?黄仕永说:“不辛苦,一个党的基层干部只要你情系苍生,有多苦都不算苦。我们一年植造茶园11800亩,值了!”
正是带着对农民群众这样一份深厚的感情,30年来,毛坝的领导干部一任接一任投身茶产业建设,终于使贫瘠的山乡改变了模样。
二
茶产业建设的大幕一经拉开,前进的步伐便不再停歇。30年来,无论经历怎样的艰辛曲折,毛坝的每一任党委书记都在“茶叶”两个字上费尽心思。
办精制茶厂,引入小机械,茶树下水田,引进世行项目,建设苗圃基地,着力企业改制,引入民营资本,着手品种改良,创建茶叶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茶叶品质,推出高端品牌,一干就是30年。30年间,毛坝党委书记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毛坝的干部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是盘大茶产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毛坝镇的茶园面积已经达到12万亩。
造园12万亩!有多难?观念问题、交通问题、能源问题、管理问题、标准问题、农残问题、收购问题、加工问题、销售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问题……
在毛坝,两场持久性的“拉锯战”最能说明这里茶产业发展的难度。
1991年,第三任书记陈朝安提出:让茶叶下水田!这还了得,饿肚子饿怕了的毛坝农民炸开了锅:“种粮食都没饭吃,把好田好土拿来种茶,吃什么?吃什么?!”这让农民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干部白天挖开田坎放水,农民晚上又筑起田坎灌水。反反复复,干部笑称这是在同农民兄弟打“拉锯战”。这一“仗”一直打到2003年,第七任党委书记张友平计划改造3.4万亩水田时。张友平使出乡镇干部特有的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撒手锏,断然提出,哪户农户不改园,就用边缘田块置换!两年的艰苦奋斗,水田改园成块连片的计划终得实施。后来,尝到甜头的农民自觉地拿出好田好土种上茶苗。第一场“拉锯战”就此结束。
1999年,毛坝出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车干茶被退回黑河口岸,原因是10多种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被称为“毒品”。
控制农残,一刻也不能耽搁!这第二场“拉锯战”一直打到目前。农资经营户销售高毒高残农药赚钱,茶农喷施后产量增加,表面上也可赚钱,“短视”让人不顾一切。可是,他们不知道,农药的乱施滥用,毁掉的是毛坝人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毁掉的是业已成型的知名品牌。对此,张友平怒吼:“吃的茶叶饭,穿的茶叶衣,谁砸毛坝的品牌,就砸谁的饭碗!”2003年,农科村一户村民不听劝阻使用禁用农药,一亩多茶园被强行销毁。同年,1500多公斤干茶在五一村被当众付之一炬。即便如此,农资销售商采取你查我藏、你去我售的办法,让人防不胜防。一些茶农则当面承诺,转过身又我行我素。毛坝干部笑称,毛坝工作“天下第一难”不是计划生育,是控制农残。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绝大多数茶农已经认识到控制农残的重要性,外地客商都知道要买农残达标的茶叶就去利川毛坝!
三
30年来,毛坝党委书记换到了第十任,毛坝群众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再到谋求发展,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毛坝人富了。他们现在有多富?
洋房,民居,汽车,电器,存款,也就这些了,要找出与其他地方的区别还真有点难。
2016年,毛坝镇GDP达到9.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2元,其中茶叶收入占60%。
余德远老人笑眯眯地说:“毛坝人坐车不讲价,上馆子不问价。”后边的话他不说,但你懂的,荷包里有钱!
富裕之后路怎么走?
第十任“种茶书记”曾维权2009年底上任时就开始寻找答案。
继续扩大茶园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有了20多年的发展,毛坝镇茶园面积稳步增长,已经形成规模。但茶树生长规律决定了毛坝镇在建园的同时,要不断改造老茶园。8年来,毛坝镇新建茶园4.68万亩,改造老茶园4万亩,使毛坝镇成为湖北省茶叶第一镇。毛坝镇在造园的过程中强化茶叶品种改良,现已推广种植“冷后浑”“黄金叶”“毛坝早”“梅赞”“金萱”等优良品种。毛坝镇2012年获评“中国名茶之乡”,2013年被授予“国家生态乡镇”称号,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全力推进品牌战略,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近年来,该镇成功推出“利川红”系列产品,其中,“星斗山”“云头山”“星斗绿屿”“富硒”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一系列茶产品获“中茶杯”特等奖和国际红茶金奖,利川工夫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知名品牌的形成,为毛坝茶业闯荡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的形成离不开企业。毛坝镇现有登记茶叶加工企业167家,其中规模企业14家,省、州级龙头企业6家,实现茶叶年产量1.6万吨,产值5.4亿元。
种茶直接促进了毛坝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形成,利用这个优势,毛坝镇发展起生态旅游和民宿旅游。目前,毛坝镇已累计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毛坝镇成功依托茶产业走向转型升级之路。
30年后的路走向何方?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增收能力和创新力,使毛坝镇的发展有了明确目标:建成中国红茶特色小镇和中国“利川红”第一镇。同时,建成全域旅游生态小镇。已在毛坝镇任职8年多的曾维权对这个目标信心十足。
承前启后建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
苦不苦?累不累?
“又苦又累,不苦不累!”曾维权说。
短评——
信仰的力量
30年的坚持,30年的守望。
有这样一个群体,为了让毛坝群众过上富裕日子,他们充满责任感、使命感,一届接着一届地干,不闪劲,不折腾,不绕弯子,不搞圈子,从而使毛坝的茶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让缺衣少食的农民解决了温饱进而走向小康,让一个地方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时间跨度30年,这里面经历了多少辛酸曲折,复杂坎坷,是无法用语言概括出来的。面对那么多的问题,毛坝各届领导班子不是选择逃避,而是带领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成功解开了一道道难题。如今,当地大多数农民已经过上了小康日子,他们仍然毫不松懈,为地方发展殚精竭虑,奋发图强。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是信仰的力量!
共产党人的信仰不是一句空话,始终与每个共产党员的个人成长以及生活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强大动力源泉。毛坝的党员干部正是把共产党员的信仰贯穿到一个地方的发展中,才形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有力推进了当地精准扶贫事业。
10任书记种茶30年,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乡镇党委书记在地方发展中发挥决策作用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性,又感受到了干部群众抱团作战产生巨大能量的重要性。10任书记种茶30年,这是一个数字上的偶然,却直接反映出信仰产生超强力量的必然。
因为信仰,共产党人永远在路上!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赵北平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