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圆带着孩子采摘草莓。
“妈妈,妈妈!快看那是‘光头强’,好好玩哟!”3月16日下午4点,刚从幼儿园放学的小朋友黄蕊茜拉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地来到“光头强”草莓园,再看一看酷似动画片《熊出没》里的现实版“光头强”。
“光头强”头戴黄色安全帽,手提果篮。在草莓园中,小伙伴们围着、嚷着要同他合影。这个现实版的“光头强”叫胡正圆。
1997年,胡正圆从巴东县东瀼口镇大坪村迁到溪丘湾乡平阳坝村。因坝区田土不多,他没分到几分地。早些年,胡正圆只好前往河南平顶山挖煤求生,后来在村子四周收卖废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造就了平阳坝温和湿润的盆地小气候。如果只种几亩玉米、红薯,倒真是浪费了平阳坝特有的资源禀赋。
打破老一辈传下来的种植习惯,村民谭志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邻居的冷眼和怀疑下,他把4亩稻田全部改种草莓、蔬菜,一年下来,赚了5000元。这比种水稻强多了。
房子修好了,三个孩子还被供养上了大学,谭志虎尝到的甜头让村民“馋”到了心里。后来,谭志虎渐感体力不支,就把草莓园转让给胡正圆。“圆娃子做事稳沉,为人憨厚,让他做我放心。”谭志虎放心地把草莓园交给了胡正圆,当时胡正圆心里却犯嘀咕。
垄行、育苗、栽植、疏果……谭志虎成了胡正圆的老师。从早到晚,胡正圆基本上“泡”在草莓园,忍着温棚内的高温,和草莓交起了“朋友”。后来,只要一钻进温棚,胡正圆就能很快感觉出棚里的温度、湿度。他也成了草莓种植“土专家”。
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胡正圆把移民补助款全部投到了草莓园,一口气建了10个温棚。“家里的一点老本豁出去了,万一草莓种植水了,孩子们上学的学费咋办?”胡正圆的“莽撞”行为惹得妻子廖伏珍唠叨不停。
“你看你家圆娃子好像电视上的‘光头强’啊!”坐在院子里闲聊,邻居跟廖伏珍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光头强’?我家男人比他还是有看头些。”廖伏珍气不打一处来,觉得这是邻居在故意寒碜自家男人。
偶然一次机会,廖伏珍在电视上看到了《熊出没》动画片,发现丈夫胡正圆果然和“光头强”有点挂像。“小朋友都那么喜欢看‘光头强’,要不你就在草莓园扮演一个真人‘光头强’。”妻子一言既出,胡正圆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便把草莓园改名为“光头强草莓园”。
“‘光头强’在微信朋友圈成了网红,特别想来亲眼见识一下,顺便买点草莓。”一个名叫单晶晶的女孩专程从官渡口镇赶来,在“光头强草莓园”体验不一样的采摘乐趣。“有趣、好吃、好玩……还有可爱的‘光头强’哟,有木有约的?”在温棚里,她玩起了微信直播。
在“名人”轰动效应下,“光头强”胡正圆火了起来,草莓温棚数也迅速增至25个。据胡正圆介绍,高峰时,草莓园一天接待游客400余人,1万多元轻松揽进腰包。
有草莓吃,还要有农家饭吃,这样的“采摘游”才不显单调。妻子廖伏珍在自家菜园种上了时令蔬菜,三五个客人一来,靠着一手好厨艺,捣鼓几下就是一桌清新、可口的农家饭。男人待在草莓园做“模特”,女人围着厨房当厨师,夫妻一年要收入20多万元。
为何“光头强草莓园”如此惹人?胡正圆说出了自己的秘诀:除自己特殊的长相外,草莓种植用农家肥,采用人工锄草和除虫。
“这里的草莓生态、绿色,吃得放心。”来自巫山县的谭小彤经常开车前来“光头强草莓园”,一采摘就是上百斤。
如今,草莓温棚已成为平阳坝村的一道亮丽风景。草莓种植户有10多户,面积近100亩。
“今年,我已吸纳了10名社员,把规模做起来,抱团闯市场。”胡正圆计划利用撞脸“光头强”这一热点,让“光头强草莓园”日渐火爆起来,也把自己真正变身成一个朴实、敢闯的“光头强”。
来源:恩施日报 通讯员 付瑞勇 谭健魁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