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融媒刷刷]龙凤镇的龙凤调:湖北武陵山贫困镇的4年脱贫曲
2017-02-04 16:13 云上恩施

1.jpg

龙凤镇全貌(资料图片)

龙凤镇空间及产业布局规划图

荆楚网讯 记者 王淳 吴坚 谢圣国 特约记者 谭桂林 通讯员 王传普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有的人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人生活在贫困的大山中。这有历史的责任,却非大国之担当。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北恩施市龙凤镇,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2012年以前,这里基础条件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年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达24822人,占农业人口的40%。

2008年和2012年,李克强总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先后两次视察龙凤镇,明确指示:“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

“龙凤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54元,将于今年在全州率先脱贫出列。”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共恩施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向前进的报告,铿锵有力。

龙凤试点整整4年,这份喜人的成绩单,是如何取得的?哪些先行先试的成果,能成为全国同类地区脱贫致富可资借鉴的经验?2016年末,荆楚网记者深入武陵山腹地,一探究竟。

26.jpg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H5

3.jpg

青堡村原貌(资料图片)

2.jpg

青堡村现状(资料图片)

“清泉出洞涌巨龙,古树参天飞凤凰。地里包谷收成少,山高水深路又长。阿哥要下山,是哪个来帮我嘛?”

大山里的民生八难

龙凤镇历史久远,相传在集镇以东有山泉、古树形似龙、凤而得名。从龙凤集镇驱车,沿着宽敞的盘山公路一路向西北,沿途山花红艳似火,1个半小时就到了和重庆奉节交界的青堡村。从山上望下去,两排青瓦、白墙的3层小楼蜿蜒,宛如两条汉白玉带缠绕在青山之间。

走进村民刘大国的家,沙发、平板电视、冰箱……一应俱全,厨房里沼气灶点火就来,唯独卧房一排斑驳脱漆的老式组合柜和一口大红箱,略显突兀。

“这是30年前结婚时的嫁妆,看着还能用,就搬了下来。”刘大国的爱人腼腆地说,这是他们从山上的老家唯一带出来的家当。

5.jpg

4.jpg

刘大国家的新旧家具对比。记者王淳摄

说起在山上的艰难,“一言难尽”。今年52岁的刘大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困苦的岁月:

住的,是父辈们修建的木质吊脚楼。吃的,就靠几亩玉米、土豆和红薯,再喂上2头猪,山里日照不足,地里产出仅够糊口。喝的,都是塘里的死水,还得靠天下雨。

最难的是出行,走1小时山路才有公路,所有物资都得靠肩挑背扛。刘大国家一年需要1000多公斤肥料,他一天挑4趟,要挑一个星期。常年负重爬山,30来岁时他就落下了腰病。但看病同样难,有天晚上,刘大国的爱人胃病发作疼痛难忍,他背着爱人走了1个多小时才坐到车。孩子上学出门,刘大国隔段时间就得用镰刀打路。

刘大国曾经的生活状况,只是龙凤镇乃至整个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个缩影。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留守难、增收难,是压在每一个贫困户身上的“八座大山”。

31个规划下的扶贫搬迁

“扶贫搬迁、移民建镇”,成为龙凤镇脱贫的第一步。

怎么搬?如何建?龙凤镇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对外广泛考察学习,对内摸清家底,用一年的时间做顶层设计,出台了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综合利用等3项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等28个专项规划,这在全国乡镇一级并不多见。按照“一主两副三轴四板块九个中心社区三十三个居民点”的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召开300多场群众动员会,一场浩浩荡荡的脱贫攻坚战大幕就此拉开。

2014年12月,刘大国迫不及待地从挣扎求生数十年的深山中搬了出来。2年来,青堡先后共有89户326人住进了移民新村。

8.jpg

青堡村居民点(资料图片)

新房3层楼,占地99平方米,前后共花了15万元。钱从哪里来?刘大国给荆楚网记者算了一下:扶贫搬迁补助每人1万元,共补了2万元;土地增减挂钩(原有宅基地近400平米)按照150元/平米补偿,共补了4万多元;特色民居改造实物补助3万多元;退耕还林按照1500元/亩补偿,也补了3万多元;自己只掏了3万元。

“这四项补助政策很多地方都有,龙凤只是进行了整合,这样资金可以更集中,农民搬迁的意愿就更强。”恩施市龙凤镇试点办负责人谭建威告诉荆楚网记者。

几年来,通过就地集中安置、自主转移安置、梯次搬迁改造、民政福利安置等四种搬迁方式,龙凤镇3086户10323名农民,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住进了宜居的新家园。

与此同时,龙凤镇通过整合各项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公路380公里,全镇通车总里程820公里,18个行政村公路全部硬化,配套村村通客运62辆,“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的综合交通网络在龙凤已经建成。饮水、用电、通讯等均得到全面改善。

9.jpg

改造后的双堰塘居民点(资料图片)

“土家山寨美如画,贵客来了上好茶。吊脚楼上把歌唱,八碗土酒锦添花。妹娃要赚钱,是哪个来推我嘛?”

精、特的山区产业选择

从大山里搬出来,退耕还林,也意味着要和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告别。

“靠种玉米、土豆和红薯等传统粮食作物,山区农民绝无致富可能,”龙凤镇党委书记崔宇辉心里非常清楚,“山区只能走精、特的经营道路”,挖掘武陵山独特的自然和生态资源“金矿”。

另一方面,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独立分散经营,家里又都是“老弱病残”,规模小,没品牌,抗市场风险能力低。引入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把生产资料“抱团”,让“万能选手”变身职业农民,才能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和“怎么卖”的问题。

青堡村成立了青堡烟叶、硒来乐等5个专业合作社,发展了万亩生漆、1600亩烟叶,以及40多亩蔬菜大棚和花卉。今年,刘大国在家门口的几个合作社里打零工,最低60元一天,仅这一项一年下来也能有近万元的收入。

10.jpg

青堡村村民在花卉专业合作社务工。记者王淳摄

11.jpg

退耕还林后建成的茶叶基地(资料图片)

在双堰塘中心社区的党员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厚厚的档案盒,由帮扶责任人详细记录者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方案以及月度脱贫动态。

46岁的贫困户方培华因身材矮小找不到工作,负责帮扶的该村干部李正南引导他申领退耕还林补贴,改种2亩茶叶,又介绍他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在工地上做钢筋活。“每个月都要联系好几次,今年他收入超过7000元,脱贫没问题!”李正南语气坚定。

崔宇辉说,这几年,市、镇、村三级干部“战天斗地,决战贫困”,“宁脱三层皮,不叫一声苦”,用自己的“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难万险”,换来了千万百姓热情的双手和脱贫的笑脸。

12.jpg

吉心村村民朱友玉在葡萄园整枝。记者吴坚摄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转型之路

让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让每个老百姓都有能持续增收的产业,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观念转变首当其冲。

几年前,吉心村支书林凡凤动员村民们种葡萄时,得到的最多的回话是:“种葡萄?那能吃的了多少啊,我种点玉米、土豆至少还能填饱肚子。”

没人敢干他带头闯路。林凡凤以村集体牵头成立了恩施市龙凤麒麟专业合作社,前后开了三次会,做通了40户村民的工作,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给农户免费提供葡萄苗,成本15元一根的立架水泥柱合作社补贴10元,还每年组织技术培训,产品统一包装。

几年后,葡萄挂果了,怎么卖出去?这时候,修的路就发挥作用了。从沪渝高速恩施东出口,5分钟可抵达吉心村,全村9处断头路打通了,每个小组之间都有公路相连。国庆节前后,村里道路旁停满了小车,城里人带着孩子来观光、采摘,顺道就把葡萄全买走了。

曾经的贫困户饶友龙2014年在合作社的帮扶下,种了2亩葡萄,去年又贷款10万元扩大到5亩。今年国庆假期,他家葡萄共挂果4000多斤,基本都被游客按5元一斤摘走,剩下的酿了几罐葡萄酒,准备开办休闲家庭农场。

13.jpg

饶友龙展示自己酿制的葡萄酒和家庭农场营业执照。记者吴坚摄

如今,加入合作社种葡萄的农户增加到95户,其中贫困户15户,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300亩扩大到了1000亩。

林凡凤介绍,该村的主导产业被规划为小水果种植基地,除葡萄外,还发展了1000亩蓝莓、300亩冬桃、1000亩油牡丹,成立了5家专业合作社,还引入了黑猪养殖基地,全村664户家家有产业。

“合作社建了冷藏库,还准备办葡萄加工厂,并在高速出口处建小水果集散中心。”憧憬未来,林凡凤信心满满,“现在我们村当务之急要修停车场、公厕、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才是我们的致富之路。”

在龙马集镇,记者看到,由省联投代建的龙马风情小镇的主街道已经刷黑,蕴含土苗文化特色的土家山寨、盐茶古街、小桥流水,错落有致,仿佛置身田园。

崔宇辉介绍,龙马风情小镇处于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茶山河峰林等旅游区的中心地带,明年5月将正式迎客,届时,游客可以在这里采茶、做茶、水上游、唱山歌,体验土苗农耕文化。

14.jpg

龙马风情小镇明年5月将正式迎客。记者王淳摄

近年来,龙凤镇将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进行结合,共引进龙头企业2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8家,带动7401户农户入社。建成12个生态村庄、5个体验式旅游基地、52公里生态旅游走廊,发展农家乐200家、民宿300家。

“目前,全镇76%的耕地实现了集中经营,超过80%的农民跳出了传统种养模式。”崔宇辉说。

17.jpg

二坡现代农业(资料图片)

小资本撬动的大力量

农村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金。2013年至今,中央财政及省里每年向龙凤镇投入8000万元,除进行土地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外,累计投入1.3亿元,支持产业化。湖北金果茶业、巨鑫农业、恩施联强等45个项目相继落地,“政府筑巢引凤,撬动社会力量,资金放大至少5倍以上。”崔宇辉说。

“三农”融资难是全国性问题,龙凤镇已有破题。2015年5月,恩施市政府牵头在龙凤镇试点组建“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联合社”,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2000万元入资,再组织需要融资的专业合作社注资入股。

“目前有40家专业合作社入股1658万元”,龙凤镇金融办主任程文新告诉荆楚网记者,有了这些资金作为担保,注资入股的专业合作社就可以按照1:5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荆楚网此前已有相关报道,详见:《湖北恩施创新农村融资模式助扶贫 3千万变1.5亿》)

此外,该镇还在15个村各组建了一个“村级扶贫互助社”,以同样的模式帮助个体农户解决贷款难问题。

今年9月21日,吉心村村民朱有寿领到一张额度为5万元的农民信用卡,这也是湖北省首张农民专用信用卡。这款农民信用卡无取现手续费、无年费、无滞纳金等费用,还款期限长达12个月。“以前买肥料时资金扯不过来,现在直接刷卡,真方便!”

麒麟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壮大、葡萄种植户饶友龙的脱贫致富,都是受益于这一创新机制。

18.jpg

农民信用卡首发仪式(资料图)

如今,该镇已形成了“两社两司一卡一库一平台”金融扶贫体系(两社: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联合社、村级扶贫互助社;两司:小额贷款公司、小额担保公司;一卡:农民信用卡;一库:农村信用体系库;一平台: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累计为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融资1.8亿元,发放农民信用卡100张,总授信额度339万元。

“政府承担70%的责任,有了话语权。”程文新道出了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秘诀,“政府没有担当精神和决心,这事办不成!”

19.jpg

龙凤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资料图片)

“太阳出来红似火,春风吹到高山坡。出门就把事儿办,土家儿女笑呵呵。阿爹要幸福,是哪个来给我嘛?”

公共服务的“五位一体”

住进了新社区,有了持续的增收,龙凤镇的老百姓们有理由憧憬更加幸福宜居的生活。

在吉心村熔炉希望小学,记者看到孩子们上美术课时并没有老师,而是齐刷刷地盯着大屏幕看。屏幕那头,龙凤中心小学的美术老师正在上课。

“山村学校没有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专业老师。”熔炉希望小学教师黄劲松介绍,以前都是语数外老师代教,现在则可以同镇中心小学同步教学,每天一节课。

通过“同步课堂”,城区11所中小学与龙凤镇12所中小学形成了教育共同体。

20.jpg

吉心村熔炉希望小学音乐“同步课堂”下课后,孩子们还聚在一起观看多媒体,电视机里是龙凤镇镇中心小学课堂实时画面。记者吴坚摄

双堰塘中心社区是依托原有的30多户建设的一个集中居住点,规划169户,现已入住107户。荆楚网记者看到,围绕着村民活动广场,党员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便民超市、老年活动中心环抱而建,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走进卫生室,注射室、药房、配药室等一应俱全。村医吴建华告诉记者,卫生室还配有消毒紫外灯、经络仪、心电图仪等仪器。每个村民的病情都有电脑系统记录,通过网络,患者的心电图数据还能实时传到恩施州中心医院,由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21.jpg

双堰塘中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便民超市、老年活动中心“五位一体”。记者王淳摄

吴建华说,他也是村委会成员。利用看病行医的便利,他能及时了解和反映老百姓的诉求,调解一些矛盾。

帮助解决矛盾的还有主动进村服务的律师。20年前,三龙坝村的3户村民修路时占用了山上几户人家的耕地,当时并没人提出异议。可今年4月,村里另外5户人家也想将自家门口的路接到这条小路上。这时,山上的几户人家就不乐意了,要他们给1万元“买路财”。钱掏了,路也通了,但掏钱的几家村民心里一直不舒服。后来通过咨询律师,才发现根本无需掏钱。可收钱容易退钱难,律师团又多次登门协商,让这1万块钱得以物归原主。

这正是龙凤镇探索建立的村医村教进村支两委班子、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农民办事不出村的镇村治理体系。如今,该镇29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纳入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办计生证,申请低保、医疗救助等不用出村;23名村医村教进入村级两委班子,9名律师组建法律顾问团进村入户服务百姓,2013年以来成功调解农村事务纠纷118件,提供法律援助55件,化解信访积案38件。

23.jpg

律师进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资料图片)

两年来,龙凤镇围绕“一主两副9个中心社区33个居民点”的城乡空间布局,迁建学校2所,改扩建小学、幼儿园16所,建成1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8个便民服务中心、3个养老中心,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破解农村上学、看病、养老等难题。

22.jpg

龙凤初中(资料图片)

“五个龙凤”的小康新征程

4年前,李克强总理嘱托:“过5年我再来看,看你们过上新生活,跨个大步子。”4年来,龙凤试点深入推进综合扶贫改革,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速,产业解构深度调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7年,龙凤镇进入由“扶贫试点”向“小康试点”转变的关键时期。“群众不奔小康,干部不脱钩、不罢休!”崔宇辉做出庄严承诺。

向前进说,龙凤镇将巩固率先脱贫成果,找差距、补“短板”,建设小康龙凤。以打造“大山深处的互联网小镇”为重点,建设智慧龙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加建设山水龙凤。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龙凤。以“两个责任”为抓手,建设廉洁龙凤。

28.jpg

通过电商平台,龙凤镇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资料图片)

同时,全面实施5类22项创新课题,积极推广金融创新、电商扶贫、律师进村法律便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已有成果,总结提炼社会化扶贫、农村产权交易、土地综合利用等创新做法,为连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走出大山,摆脱穷困!这是贫困山区百姓心中遏制不住的呐喊。如今,他们将同全国人民一起奔向小康。这,才是大国担当!

荆楚网现场访谈:龙凤镇退耕还林扶贫搬迁试点建设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