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APP客户端
恩施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恩施之声公众号
魅力94公众号
首页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其实,过年可以更热闹点
2017-02-04 15:07 云上恩施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

今年回到利川过年,尽管物质丰富,年的味道却在记忆中逐渐变淡。

去年腊月二十九,我年仅7岁的孩子在描摹的春联上,第一次尝试写毛笔字,红色的纸张,黑色的字,都显示着春节的临近。描摹的春联看上去有些不太协调,却让人很是欣慰。一家人急忙找来胶水,把春联贴在大门上,春节的味道浓郁了些。

大年三十上午,我都在州城进行采访。下午,我急忙带上老婆和孩子坐上动车,准备回利川与家人团聚。

动车上着急回家的人们,大包小包的行李都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利川这个山区城市已经禁鞭,过年的味道只能从街头的灯笼里嗅出些许,沿河边还有许多孩子正在放风筝。

下午一家人齐聚团年,看着满桌的菜肴,在传统年俗的仪式后,一家人的团年就开始了。团年结束后,我们又回到老家祭祖。庄重的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让平庸的生命懂得庄重,让潦草的生活焕发温馨,更让孩子们体会历史的传袭。

当我还在孩童的时候,整个乡村里都在庆祝春节的到来,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直要持续到大年初一。

“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感慨年味变得寡淡。

大年初一,带上老人和孩子沿河边走走,买上几个风筝,和孩子一起享受放风筝的快乐,孩子欢快地在河边跑来跑去,母亲和老婆不停地在旁边叫嚷着,慢点跑,慢点跑。看着这温馨的场面,其实也算是幸福的一种。记得年少时节,新年穿上新衣,我们到邻居家拜年,讨个口彩,换点糖果,是那么快乐。

大年初二,回到利川团堡老家,家族里的老少都来了,大家互相热情地打着招呼。围着火炉,说不完的话,打工的挣了钱,上班的还在努力,年长的即将退休,子侄辈的已经谈婚论嫁,讨论的都是家务事,岁月的痕迹显示又过了一年。

大年初三,利川新开了一家电影院,孩子们看了一场动画电影,大人们也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禁鞭的政令,让老家的年味少了些许热闹。

春节这样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今天我们能够在春节里像古人那样,感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喜悦,舒展“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的豪情,体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境,原因就在于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而我希望,在来年年的味道更浓烈一些,孩子们对春节更期盼一些,春节能让人更幸福一些。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曾维明

(责任编辑  朱晓涵)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