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正是肉牛出栏的时间,我家的肉牛是纯绿色养殖的,这段日子天天都有人来询问牛的价格呢!”1月9日,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干家坝村创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代坤在牛场忙得不亦乐乎,说起肉牛的销售趋势,他信心满满。
去年1月,孟代坤结合干家坝村地形、气候等优势在村里建起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开始养殖肉牛。通过土地流转、雇佣贫困户、回收秸秆等方式,他还带动了周边近10家贫困户一起增收,为全村的经济增收注入一剂“能量”。
干家坝村,曾是晓关侗族乡的“落后村”,一直以来,以种植茶叶、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因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致富动力不足。
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多种产业。经过两年的帮扶发展,该村茶叶、核桃、油茶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烟叶、辣椒等种植产业及生猪、家禽等养殖业也逐渐发力。
“通过两年的整村推进,村里的产业发展的项目多了,底子厚了,整村脱贫的希望基本可以实现。”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纯清如是说。目前,全村共发展茶叶871亩,油茶600亩,核桃420亩,100头以上养牛场1个,两年连续实施“4450”生猪养殖达30余户,成为了晓关侗族乡产业发展中的“强壮村”。
而像干家坝村这样通过精准施策,实施产业发展,推动整村发展脱贫的村,在晓关侗族乡还有很多。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乡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坚持“四个结合”(主导与特色相结合,长效与短平相结合,种养与加销相结合,自主发展与以奖代补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富有晓关特色、更加精准有效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晓关侗族乡平均海拔较高,大部分地区属“二高山”,适宜种植烟叶。长久以来,该乡以烟叶为主导产业的支柱效益明显。该乡烟叶产量和产值占全县总量的三分之一,常年种烟2万亩以上,并建成猫山、草坝等4个烟叶产业“精品走廊”和10个千亩示范区。与此同时,按照“低山茶叶高山烟”的产业发展思路,去年以来,该乡在不断巩固3000亩有机茶园基地认证成果的基础之上,全面完成4.6万亩茶园的管理,进一步稳定烟叶、茶叶面积,落实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有力推动全乡特色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该乡还不断促进养殖产业发展,加大“4450”生猪养殖模式推广,对新建标准化猪舍的重点村贫困户的猪舍按照每平方200元给予补贴(不超过15平方)。去年,该乡新发展“4450”模式牲猪养殖户50户,“4450”模式牲猪养殖户累计已达400户以上,年出栏生猪6.14万头。
“野椒园村不仅自然风光好,而且侗族文化浓郁,还荣膺中国传统村落的称号,节假日来此游玩的旅客非常多,不仅带动了老百姓开农家乐,一些农副产品也有了销路。”该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华文介绍。近年来,该乡以高速公路和232省道为主线,以野椒园古侗寨民俗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结合特色观光农业,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侗乡特色旅游。
眼下,通过发展烟叶、茶叶等主导产业,生猪、家禽等养殖产业,旅游产业等产业扶贫模式,晓关侗族乡打出扶贫“组合拳”,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宣恩网 记者 刘亚丽 通讯员 梁国熠
(责任编辑 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