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巴东台 谭远志) 长江175米蓄水后,江面平缓,高峡出平湖的美景吸引不少中外游客。然而这一江碧水,是靠一群人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奉献换来的。他们驾着小船,用竹竿撑着网兜,不分早晚、无论寒暑,在江面上清理漂浮的垃圾。这就是三峡库区的清漂队。
早上八点,巴东长江清漂队的冯凯和同事们驾着小木船,穿梭在长江巴东段的各个码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黄色的队旗,橙色的救生衣,既显示他们的身份,也提醒着过往船只注意安全。有着十年清漂工作经验的冯凯,对每年哪个阶段漂浮物最多,哪段江水流量最急,哪些码头最容易堆积垃圾都非常了解。如今虽然是保洁期,但清漂队的工作并不轻松。一旦下雨,岸边堆砌的建筑垃圾,经雨水冲刷就会进入长江。 塑料轮胎、白色泡沫、宽大的木板、甚至还有水泥块。这些建筑垃圾用专业网兜很难打捞上来,需要几个队员合作才能将垃圾运到船上。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队员们还要行驶一段江域,将几吨垃圾运到一处垃圾场进行处理。
每当洪水期,长江沿岸沙石惧下,自然垃圾、生活垃圾顺江漂流。这个时间段是冯凯和同事最忙碌的时候。每只船平均装载1.5吨垃圾,每天装载4次,所有的垃圾都需要队员负重上岸。最忙的时候,他们都来不及回家,只能在船上做饭、休息。在长江汛期5—10月期间,巴东长江清漂队在辖区39公里范围内,至少清理了5000吨垃圾。
清漂队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夏天江上的温度可能超过50摄氏度,极易中暑;到了冬天,江风又十分凛冽。最让队员感到头疼的是,有的人环保意识较差,船上的乘客、附近的居民,还会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到长江。经过水流的作用,这些垃圾又会停留在各码头。队员们只能在清早船只较少的时候清理,还要时刻注意码头附近的钢丝和各种设施,避免发生危险
“风里来、浪里走、水上漂、船上捞”,这是三峡库区清漂队伍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虽然每个月收入不多,但这些长江的儿女们无怨无悔。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爱护环境,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来源:直播恩施
(责任编辑 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