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住上新房,多亏国家的好政策啊!”昨日,记者来到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下塘坝组居民安置点,黄涛的73岁爷爷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赞不绝口。得益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青堡村五间房组村民黄涛一家去年年底搬进新家。同时,通过发展土鸡养殖实现脱贫。
“600多只鸡,一天产蛋400多个,每月收入超过8000元。”黄涛一边给鸡喂食,一边介绍。今年4月,黄涛加入源农专业合作社,领养土鸡700只。
如今,黄涛的土鸡养殖产业已逐渐走上正轨,他希望通过发展养殖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依托本地土地资源优势,青堡村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产业扶贫,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
“80到90元一天,插苗子越多工资就越高。”在硒来乐农业合作社的茶叶育苗大棚,青堡村村民李光珍正在茶园扦插茶苗。
将土地租给合作社后,同李光珍一样,200多户贫困户除了获得一笔土地租金外,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老公务工一年挣2万多元,自己在合作社做事有1万多元收入,土地的租金4000多元,脱贫应该没有问题。”贫困户钱良群对今年脱贫信心十足。
“以奖代补”“先干后补”,龙凤镇落实退耕还林、就地改造、扶贫搬迁等政策,依托合作社的带动,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如今,青堡村烟叶、蔬菜等6家专业合作社共带动全村800户3100人增收致富。
2013年以来,龙凤镇抢抓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机遇,综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产业发展脱贫一批”工作,整合生态村庄建设,规划建设了8个居民点,今年,青堡村553户村民将全部搬进新家。
与青堡村相似,佐家坝村紧紧围绕“2016年实现全村全面脱贫”的目标任务,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几天,村民王伦高正忙着布置新房。今年5月,王伦高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将原来的土坯房改造为三楼小洋楼。
自王伦高被确定为低保对象以来,扶贫工作队不仅为他制订了详细的脱贫计划,帮助他新发展茶叶2.5亩,还为他协调提供了公路养护的就业岗位。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摘点茶叶,还有国家给的低保、养老金,孩子过年过节还‘孝敬点’,一年有2.5万元左右的收入,生活好过多了。”王伦高估算着自己的年收入。在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王伦高不仅住上了新房,而且有了稳定的产业增收渠道,一家人也真正安下心来。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旧居改造等政策,今年,佐家坝村16户28人将迎来新的生活,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
佐家坝村第一书记刘宇介绍,扶贫工作队对全村198户实行“养两头猪、养4只羊、养100只鸡”养殖模式的贫困户给予1000元的扶持补贴。同时,扶贫工作队筹集资金4000多万元,培育多元化富民产业,确保贫困农户通过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实现就近就业。
2015年秋,佐家坝村龙洞漕组贫困户刘祚相在彭海银杏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将自家2.5亩的耕地改种了银杏,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今年,合作社银杏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盈利100余万元,带动了196户贫困户发展银杏,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
佐家坝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以茶叶和银杏为主导的产业骨架基本形成。如今,银杏产业和茶叶的产业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全村茶叶面积也发展到6000余亩,可采摘面积3200亩,茶叶年收入达到900余万元。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两项硬举措为全镇如期实现脱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年来,龙凤试点着力夯实基础、改善民生,党员群众在综合扶贫改革体制创新上大胆破题、先行先试,贫困人口由2.48万减少到5800人。几年来,共发展“155”家庭生猪养殖小区125个、万头养猪场2个、存栏5万羽蛋鸡企业2家、年出笼1400万羽肉鸡种苗企业1家。
龙凤试点范围内,共建成茶叶产业基地3.5万亩,发展烟叶4000亩、蔬菜10000亩、小水果2000亩,种植药材2000余亩,林下套种经济作物5000余亩;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1家,吸纳7401户农户和25个企业入社,累计带动5338户18253人脱贫。
龙凤镇通过推行就地集中安置、就近转移安置、梯次搬迁改造、民政福利安置4种扶贫搬迁模式,让5260户村民实现安居。
今年,龙凤镇将在全州率先脱贫出列。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沈宏臣 通讯员:李喆 高雅
(责任编辑 朱晓涵)